湯騰漢(1900-1988),印尼爪哇人,華僑。1917年回國求學,先后就讀于南京工專機械系和天津北洋大學。1922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獲化學博士學位。1930年回國,在國立青島大學任化學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全國解放后,任中國科學院化學專門委員會委員,1958年任藥理毒理研究所所長、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1930年,在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多年的湯騰漢,抱著學成為國效力的愿望,風塵仆仆,來到風光秀麗的海濱國立青島大學任教,并擔任了化學系主任。他傾其所學,一展抱負,決心為祖國的化學教育,為山東大學化學系的建設貢獻力量。
振興山大化學系
湯騰漢到國立青島大學時,正是化學系成立伊始,只有湯騰漢教授和王榮昭助教等幾個人。在湯騰漢的主持下,以后又有傅鷹、胡鐵生、王祖蔭、王文中、陳之霖等教授和石坦因(德籍)、黎書常、黃冷溪等講師任教;當時的化學系設備簡陋,勉強能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吹管分析。湯騰漢等人十分重視增置儀器設備和實驗用的藥品試劑,每年都有最新設備和化學純試劑從國外進口,從而使山大化學系的設施始具名牌大學規模。 1933年,化學系遷入新落成的科學館三樓,湯騰漢等人進行了改革,在化學系分設7個實驗室和圖書室、閱覽室。為了師生學習研究方便,每位教授設一個研究室,以指導學生做研究課題,同時把校圖書館內有關化學專業用書和雜志集中在化學系內。為部分師生研究山東粘土的綜合利用,還在校內設立了一個瓷窯廠,專門從博山聘請了一位技師帶學生實際操作試制耐火制品和陶瓷。在這里,師生們做出了幾百個數據,終于找出了原料合理配方。湯騰漢一向認為,應重視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特別重視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和傅鷹等各位教授想方設法為師生創造了良好的化學實驗場所和實驗環境。課余時間,大部分學生在實驗室里做自己的課題研究,湯騰漢和一些導師也經常在課余時去實驗室指導學生實驗。 湯騰漢非常重視每年的學生實習,親自為學生聯系安排實習場所。他讓學生通過學習調查選定畢業論文,這樣做能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畢業后都能有相應的專長。為了活躍學術空氣,使學生更好地提高學術水平,他經常帶頭在學校規定的每星期一“總理紀念周”時作學術報告,他在校期間就報告了十多次,深受學生歡迎。在他的倡議下,每年都出版《山東大學化學試驗報告》(化學文集)。他又發起成立“山大化學社”,對外開展有關化學、藥物學技術咨詢,接受校外委托化驗和研究工作,還出版了《科學的青島》《科學的山東》兩書,為研究山東、青島的狀況提供了科學依據。湯騰漢的努力得到了社會和政府的支持。1933年,經當時的教育部批準山東大學化學系附設藥學專科。從此,湯騰漢教授把化學教育和藥學教育較好地結合起來。在調查實踐的基礎上,他指導學生發表許多有關中草藥的論文,如《益母草的化學研究》《威靈仙的化學研究》《川母的化學研究》《酸棗仁的化學研究》《斑蝥蟲的化學研究》等,發掘利用了山東本地資源,開發了有實用價值的科研工作。在他的指導下,化學系學生從山東收集20多種曲酒樣品,由學生謝汝立、郭質良等經過分析比較,找到一種高效酵母,應用于酒精生產,其效力相當于當時德國著名的菌種。1937年,化學系畢業留校任助教的郭質良、勾福長二人均取得佳績。郭質良的《山東曲酒之研究》論文榮獲中華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特種科研獎(獎金500元),勾福長的《制造骨膠之研究》論文榮獲嚴特約紀念工業化學征文特等獎(獎金200元)。其論文在國內著名刊物上發表,國外刊物也進行了摘要介紹,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 在湯騰漢的主持下,山大化學系取得了顯著成果,教學科研成績輝煌,更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山大化學系享譽全國。
讓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在30年代初的舊中國,化學制藥和化學試劑的生產幾乎是一片空白,就是普通的藥品和化學分析試劑制品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作為一位著名的化學家和藥學家的湯騰漢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決心改變這種現狀,創辦企業,把科研成果轉化到生產方面去。1935年,他會同胡鐵生、王文中教授和化學系學生趙幼祥、趙元祥、陳富春發起籌集資金,購置設備,在天津成立了“永生化學制藥公司”。1935年夏,適值湯騰漢任教五年后休假一年之際,他便赴天津擔任該公司的董事長,胡鐵生教授擔任經理負責具體工作。一年內就用自己研究的成果,生產出質量較高均符合標準規格的化學制品和試劑數十種。永生化學制藥公司是我國惟一的國人資本、國產原料,產品完全國貨,填補了我國的一項空白,為祖國爭得了榮譽。這個化工公司在七七事變后,把儀器設備運至成都并重建了永生化工廠,于1940年投產正式經營。除在天津永生制藥廠生產的產品外,又增加了葡萄糖酸鈣、麻醉用乙醚、注射用葡萄糖、肝精片等產品,以及化學藥品和試劑數百種,供醫療、教學和工廠急需。當時的國民黨衛生署看到西南各省醫療和化學藥品奇缺,由其出資合營,將永生制藥廠擴大生產,令永生制藥廠在重慶建立“中央制藥廠”。湯騰漢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這時蓉渝兩廠的技術骨干全是山大的校友和畢業生。隨著擴大經營,兩廠的產品種類大量增加,均符合《中華藥典》規定的標準。其產品銷往我國西南和西北等省市。抗戰勝利后,“中央制藥廠”遷至上海。全國解放后,中央制藥廠、平津永生制藥廠全部交給國家,湯騰漢除擔任同濟大學、上海大學和上海醫學院藥學系教授外,仍在繼續指導制藥廠技術工作。藥廠建立十幾年來,為教學與生產相結合作了示范,為祖國的醫學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醫藥人才。 |